華盛頓8月23日宣布對16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加征25%的關稅,中國隨即宣布對等量的美國進口商品加征25%的關稅。同一天,兩國就貿易爭端問題舉行的兩天磋商在華盛頓結束,雙方未宣布達成協議。
美國總統川普此前暗示,可能會對2000億美元、甚至每年高達5000億美元的所有中國進口商品加征25%的關稅。
有分析說,美國對中國產品加征關稅的目的之一是瞄準中國科技強國計劃“中國制造2025”的科技產業范圍。但一些專家認為,貿易戰無法阻止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的崛起。
英國《金融時報》新興市場總編詹姆斯·金奇(James Kynge)星期四發表評論文章說,美國的干預會放慢中國科技進步的上升勢頭,觸及中國的一些痛處,但不會阻止中國的前進。
《金融時報》說,中國政府指示本國企業,降低對美國科技的依賴,尋找來自歐洲、日韓和臺灣的替代品。
金奇在文章中說,中國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的一名官員說,美國從根本上來說不是一個可靠的經濟伙伴,“依賴他們風險太高”。
金奇認為,中國如果沒有美國,經濟無法健康持續,但中國可以在長期戰略上擺脫對美國進口產品的依賴,一是靠減少供應鏈對美國產品的依賴,二是在人工智能、5G通訊、物聯網、自動駕駛汽車和新電池技術等高新科技領域在2025年之前達到全球領先水平。
金奇說,由于中國購買的美國產品中的大部分是美國企業在中國制造的,中國減少對美依賴的難度不會太高。中國去年購買的美國公司產品中,價值2500億美元的
混合器產品在中國制造,而直接從美國進口的產品只有1300億美元。
另外,中國政府正在大力扶植其科技部門的“軟肋”——半導體產業。研究公司龍洲經訊(Gavekal)的經濟學家王丹(音譯,Dan Wang)說,中國制造2025的3000億美元投資中,有一半將被用于半導體領域的升級。
荷蘭國際集團(ING)亞太研究部門首席經濟學家羅伯特·卡內爾(Robert Carnell)認為,貿易戰不會打消中國對科技產業的國家支持。他說,中國政府僅僅靠撒錢就能吸收沖擊力,包括用財政刺激、降低人民幣幣值、增加資產流動性等手段應對美國的關稅。
卡內爾對彭博社說:“不過,(貿易戰)仍然傷害了習近平設立的那些目標,例如降低債務水平、去除產能過剩等,如果局面繼續倒退,這些目標都要暫停,所以這是真正痛處所在,而不是說中國的GDP會受到重創?!?br />
浙江大學科技政策教授道格拉斯·富勒(Douglas Fuller)認為,美國與其試圖用關稅遏制“中國制造2025”的雄心,不如加大本國的科技投入。
富勒認為,關稅對與中國科技產品的出口不會產生太大效果,因為中國出口到美國的高科技產品并不多——中國科技公司還不足以成熟到可以在美國市場競爭,而華為等中國電訊制造業巨頭已經被美國政府的種種政策限制擋在門外。
富勒說,中國的科技強國計劃仍然專注在國內。他在接受美國全國公共廣播(NPR)采訪時說:“美國真的應該從自身出發,為保持競爭力決定把重點放在什么地方?!?br />
根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統計,中國從2000到2010年的研發投入平均每年增長20%,2010到2015年的平均年增長率為14%,而美國在同一時間段的年平均投入增長率僅為4%。2015年,中國的研發投入達到了4090億美元,逐漸接近美國的4950億美元。專家預計,中國的研發投資可能在2018年年底超過美國。
美對俄新制裁生效